(1)線束應沿邊、沿槽(車身上設計的線槽)布置,避免斜線布置、交叉布置,避免線束直接承受壓力。

(2)線束布置盡可能避開燃油管、制動管,不能與管路交叉或接觸(尤其是線路連接部位與油管連接部位)。

(3)干線不同分支點間要保持 30 mm 以上的距離,且每個分支點的分支線不得超過 4 個。

(4)線束若要穿過鈑金或其他零部件,貫通點前后 30 mm 內不得有分支點。

(5)一般線束與靜止零部件需保證 15 mm以上的間隙,特殊部位視情況而定(如儀表板內飾、門檻護板內飾等件),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防護措施,保證線束不受損傷。

(6)線束與運動部件包絡需保證至少 30 mm間隙。

(7)無論在靜止或運動狀況下,任何線束不能與金屬板焊縫、鑄縫或其他可能損害線束的鋒利點/邊干涉,若不可避免有接觸,此處必須設定有效包裹保護方式進行防護[2]。

(8)線束與螺栓頭部的間隙需至少保證 15 mm 以上,或者選用帶保護帽的螺母。

(9)一般卡扣固定點之間間距≤200 mm,振動部位根據部件運動行程合理確定。

(10)接插件不允許懸空不固定。

(11)線束固定孔或固定支架原則上需要防旋。

(12)不要在≤50 mm 范圍內設定同樣孔徑的卡扣。

(13)接插件都需要固定點固定,不能懸空,若有插件預留,濕區部分不允許預留插件,干區部分插件可使用膠帶回纏。

(14)運動、振動區域的線束禁止布置線束分支和打卡點。

(15)考慮動力總成的振動量(X、Y、Z 向振動量),保證動力總成與線束不干涉,過渡段線束需考慮振動余量以及周邊零件間距,和周邊零件間距至少 30 mm,過渡段尺寸適當放長,過渡段長度建議不小于 200 mm。過渡段線束嚴禁嚴重彎折或扭曲,在靜止狀態下過渡段線束走向應平順,且兩端的固定卡子不能受應力。過渡段線束不允許直接連接用電器。機艙和動力線束 inline原則上布置在車身端(靜止端),inline 兩端都需在車身端增加固定點,避免動力總成振動時拉扯插件尾部。

(16)穿過防火墻的線束走向,一般采用圖 3的方式,這樣水不會通過線束之間的縫隙進入室內。

(17)座椅下方線束需要考慮座椅移動包絡,保證運動余量,同時避免線束在座椅運動過程中外露、拉扯、干涉。